概述
病因
临床表现
(1)潜伏期:一般为10天±2天(6~21天),感染严重或经输血获得感染者潜伏期可短至6天,接受过免疫制剂(全血、血清、免疫球蛋白等)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发病时,则潜伏期可延长至3~4周。在潜伏期末1~2天已可从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麻疹病毒。有些患者于接触麻疹患者数小时后,可出现暂时性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及低热,甚至有一过性皮疹,但甚罕见。麻疹典型病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前驱期、出疹期和恢复期(图1)。
(2)前驱期:一般持续3~5天,体弱及重症可延长至7~8天,而曾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有被动免疫力者则可短至1天。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(包括眼结合膜)炎症的卡...[详细]
并发症
1.呼吸道并发症
(1)肺炎:麻疹病毒感染常波及肺部,约一半以上麻疹患者有肺部病变,有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大多发生在病之早期。患者可有轻度气促,肺部出现啰音,X线检查肺门淋巴结增大,肺纹理增粗,两肺过度充气,肺小片浸润,疹退后阴影消失较快。细菌或其他病毒引起的继发性肺炎为麻疹最常见并发症...[详细]
实验室检查
2.血清抗体检测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是新近感染的标志,应用免疫荧光或捕获ELISA法检测麻疹IgM抗体,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特异性诊断方法,仅需单份血清标本,在发病后3天左右即可检出(发病后5~20天检出阳性率最高),且不受类风湿因子干扰。如果近1个月内未接种过麻苗,而血清...[详细]
其他辅助检查
诊断
治疗
1.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 患者应在家或送医院隔离治疗至少至出疹后5天,如并发肺炎应再延长隔离5~10天,最好单间隔离,不与有呼吸道感染者接触,专人护理更为恰当。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、晒到日光、整洁温暖、湿度适宜,但患者不宜直接吹风或过分闷热。应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、皮疹消退。衣着被褥不可过多,以防高热惊厥或出汗过多发生虚脱。口腔、鼻、眼及皮肤应保持清洁,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每天至少清洗口、鼻、眼2次。多喝温开水或果汁补充水分,饮食宜富营养易消...[详细]
预后
预防
1.自动免疫 易感人群的计划免疫国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麻疹疫苗用以预防麻疹。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从1963年起已在各国试用,欧洲采用灭活疫苗较多,但自从发现在接种灭活疫苗可发生异型麻疹之后,美国已于1967年起停用灭活疫苗。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普种麻疹活疫苗以预防麻疹。我国自1958年分离出本地麻疹病毒后,就进行培养传代,并于1965年制成麻疹减毒活疫苗,随即在全国推...[详细]